?繞線扎線機在運行過程中,繞線張力不均會導致線材纏繞過緊或過松,影響產品質量(如線包松散、變形或斷裂)。以下是針對繞線張力不均的詳細解決方案,涵蓋原因分析、調整方法及預防措施:
?

一、繞線張力不均的常見原因
張力器校準問題
張力器未定期校準,導致張力控制不精準。
羊毛氈(張力器摩擦部件)沾染油垢或磨損,降低摩擦力穩(wěn)定性。
張力值設置不當
張力值與線材規(guī)格不匹配(如細線用高張力,粗線用低張力)。
反張力(退線張力)設置不合理,導致繞線時張力波動。
過線部件磨損或污染
導輪、瓷眼、過線槽等部件磨損,導致線材運行路徑不穩(wěn)定。
部件表面附著灰塵、油污,增加摩擦阻力或導致打滑。
線材本身問題
線材直徑不均勻、表面粗糙或存在毛刺,影響張力傳遞。
線材材質過軟或過硬,導致張力控制困難。
機械結構問題
張力器安裝位置偏移,導致受力不均。
傳動部件(如皮帶、齒輪)松動或磨損,影響張力穩(wěn)定性。
二、解決方案與調整步驟
1. 張力器校準與維護
定期校準張力器
使用張力計(如數字式張力計)檢測實際張力值,與設定值對比。
調整張力器彈簧或配重塊,確保輸出張力與顯示值一致。
清潔或更換羊毛氈
拆下張力器,用無塵布蘸取少量酒精清潔羊毛氈表面油垢。
若羊毛氈磨損嚴重(如表面起毛、變薄),需更換新件。
2. 合理設置張力值
根據線材規(guī)格調整張力
細線(如Φ0.1mm以下):降低張力值(如5-10g),避免斷線。
粗線(如Φ1mm以上):提高張力值(如50-100g),確保線包緊實。
調整反張力(退線張力)
反張力應略低于主張力(如主張力為30g時,反張力設為20-25g),避免繞線時線材回彈。
分段設置張力
對多層繞線產品,可設置不同層級的張力(如底層高張力、上層低張力),提升線包穩(wěn)定性。
3. 檢查并維護過線部件
更換磨損部件
檢查導輪、瓷眼、過線槽等部件,若表面有劃痕、裂紋或變形,需立即更換。
清潔部件表面
用壓縮空氣吹除部件縫隙中的灰塵,用酒精棉片擦拭表面油污。
調整部件位置
確保導輪、瓷眼等部件與線材運行路徑對齊,避免線材偏移導致張力波動。
4. 優(yōu)化線材質量
選用合格線材
檢查線材直徑是否均勻(可用千分尺測量),表面是否光滑無毛刺。
避免使用受潮、變質或回收料生產的線材。
預處理線材
對軟質線材(如橡膠線),可預先拉伸處理,減少繞線時彈性變形。
對硬質線材(如漆包線),可降低繞線速度,減少張力沖擊。
5. 檢查機械結構
調整張力器安裝位置
確保張力器與繞線軸垂直,避免因傾斜導致受力不均。
緊固傳動部件
檢查皮帶、齒輪等傳動部件是否松動,調整張緊度或更換磨損件。
檢查繞線軸平衡
用動平衡儀檢測繞線軸是否平衡,避免高速旋轉時產生離心力導致張力波動。
三、預防措施與日常維護
建立張力校準制度
每日開機前用張力計檢測張力器,記錄數據并調整至標準值。
每周對張力器進行深度清潔和校準。
培訓操作人員
指導操作人員根據線材規(guī)格快速調整張力參數,避免誤操作。
定期更換易損件
制定導輪、瓷眼、羊毛氈等部件的更換周期(如每3個月更換一次)。
優(yōu)化繞線工藝
對復雜繞線產品(如多層線圈),可先進行小批量試產,驗證張力穩(wěn)定性后再大規(guī)模生產。